top
z6尊龙app官方网站 > z6尊龙app官方网站 > 榜单 > 等级 > 正文

大数据时代传统媒体新闻报道革新—以央视“据”说系列报道为例-z6尊龙app官方网站

等级 2017-08-18 14:58:04
[摘要]

一、央视“据”说系列报道的创新

  以电视媒体为制作主体和播出平台的大数据新闻,是将电视特有的视听语言符号与大数据技术相结合的新闻报道,是大数据在传统媒体报道中崭露头角的一个标志。央视“据”说系列报道的革新主要体现在报道理念、报道选题与视角、报道呈现三个方面。

  1.报道理念:数据至上,精确客观

  “数据至上”的新观念体现在新闻报道中,就是报道者拥有很强的数据意识,善于挖掘、分析、使用数据,使数据成为驱动新闻报道的核心力量。将数据运用于新闻报道中,“用事实说话”“春秋笔法”转变为“用数据说话”,为受众提供“数据背后的新闻”;传统的“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转向深入发掘事物之间的深层联系并预测事物发展的趋势。应该说,在大数据新闻报道中,报道者的主观性日益隐蔽。而且,大数据电视新闻的数据样本规模从抽样提升至全体或接近全体,增强了数据的精确度与代表性,提高了新闻的真实性。央视新闻频道推出“据”说系列数据新闻报道,体现了传统电视媒体新闻报道观念的突破和革新。在“据”说系列新闻报道中,数据占据核心地位,通过精确的数据分析和对新闻事件的解释,力图使新闻报道更加具有客观性、真实性和说服力。

  例如,在《“据”说两会》中,新闻报道数据来源于百度、新浪等互联网公司,对第三方数据的采用首先从客观上就或多或少地改变了自说自话的模式。而后再通过数据分析、处理技术,从其中彼此关联的数据得出相应结论,实现了用大数据阐述事实的目的,增强了新闻的客观性和说服力。不同于传统新闻报道技巧以及与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简单结合,《“据”说两会》呈现出更加科学、严谨的特点。以《“据”说两会》第一期节目为例,其主题是“百姓呼声和心意,大数据里体现”,节目呈现了以“反腐”“教育”等关键词为主题的网民搜索数据结果,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将其中排名靠前的热搜关键词聚合为“数据哥”的头像,将数据结果以相应的报道选题呈现,并且对数据新闻下隐藏的现象进行更深层次的剖析,使得新闻报道更加精确客观,具有说服力。

  2.选题与视角:旧题新解,更接地气

  新媒体时代的信息传播中,“受众”逐渐向“用户”转变,他们要求信息传播中增加更多个性化的定制信息,而且逐步参与到新闻内容产制体系中。以往的“两会”报道,传统媒体虽然也试图贴近民众,做一些民意调查,征集民众关于“两会”的热点讨论话题,但受制于资料收集的样本量少、手段单一,报道主题与视角呈现还是会受到限制。大数据时代,新闻报道通过数据挖掘、分析等技术,可以使传统媒体从旧的题材中寻找到新角度,或者在许多分散的题材中提取核心主题,使深度、个性化报道成为可能。

  央视《“据”说春运》的选题重点聚焦在“回家”“团聚”等体现国人情感的词语上,通过采用百度数据平台统计,节目组拥有了庞大的样本量,获得了更多讨论素材,因此,报道更贴近基层民众的生活和所感所想,从数据中发掘的一些现象也使“春运”这个老民生话题报道充满了新意。比如,2014年1月28日的报道中,关键词为“春运神器排行”,这个报道主题的选定源于央视根据百度指数提供的关于“春运”的检索词和相关数据。在关于“春运”的检索词中,上升速度排名首位的是“春运神器”。同时,根据淘宝的相关数据显示,购买“春运神器”的消费者主要集中在北上广深这些大城市,而“春运神器”主要包括睡眠宝、马扎等物品。北上广深的打工者占全国打工者的比例最大,购买这些基本的旅行物品说明打工者的返乡路漫长而艰辛,反映了中国人对春节的重视和对家的热爱。此类报道虽然谈论的是“春运”这一老主题,但新鲜的视角却生动反映了其背后的情感和愿景,实现了数据的深层意义挖掘和故事化讲述。

  3.呈现方式:“新闻可视化”,助力受众“悦看”体验

  依据麦克卢汉的“媒介即人的延伸”理论,任何媒介都不外乎人的感觉和感官的扩展或延伸。对于大数据新闻而言,其关键不在于数据的多少,而在于能把数据转换成新闻故事,通过多媒体手段实现新闻可视化,调动受众的总体感受。信息时代的读取是以碎片化、快餐式为特征的浅阅读方式,形式活泼、内容简单实用、语言平实的信息更受青睐。传统电视媒体通过大数据新闻突破了单一的画面加解说形式,使受众通过收看新闻获得愉悦体验成为可能。

  《“据”说两会》的创新点和亮点之处,即在于其“新闻可视化”。报道中运用大量的可视化信息图表、漫画、动画、3d虚拟技术,使大数据和文本信息更明确、更清晰、更生动,新闻的视觉元素也更具多元化和冲击性,动态与静态图形以及各种多媒体技术的综合运用,实现了大数据报道最大限度的可视化,使观众获得了与以往收看新闻不一样的愉快体验。比如,在2014年3月7日的节目中,报道“45岁以上人群关心食品安全”这一话题时,创新性地运用了动画的形式,动画中是围着餐桌吃饭和谈话的一家人,他们讨论的话题就是食品安全。而借助虚拟技术,主持人也置身其中,与这家人“坐”在一起聊家常,讨论食品安全问题,从旁观的新闻播报者变身为百姓中的一员。该报道重现平常人的日常话题讨论场景,既生动有创意,又亲切接地气,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也颠覆了传统电视观众的收视体验。

  二、传统媒体制作大数据新闻面临的挑战

  央视新闻报道的创新和实践,为包括电视媒体在内的传统媒体新闻报道革新提供了方向和宝贵经验。不过,运用大数据技术制作新闻报道还处于摸索阶段,尚有一些必须面对的问题与挑战。

  1.数据获取和过滤的局限

  大数据不代表绝对客观,大数据的优势在于拥有庞大的原始数据,但“大”不代表“全”“真”,更不代表绝对准确和客观。大数据的数据来源广泛,包括政府主导的数据库、企业的统计、门户网站、搜索引擎、社交网站等。有学者指出,中国非常缺乏科学的数据统计体系,虽然有许多政府网站,但它们作为数据来源的可利用程度十分有限,对于数据的统计和保存意识较弱。一些企业等单位发布的数据,公信力又未必有保障。同时,信息时代的发言权掌握在每个人手上,网民媒介素养的良莠不齐和例如“水军一族”的存在,常常使数字空间中的信息呈现差异化、虚假化,可信性受到质疑。而对于海量数据的选择和验证,仍缺少具体、客观的评判标准。因此,传统媒体在制作大数据新闻报道时,对自发的海量信息的过滤和提纯还有许多困难。全面获取数据,是将大数据分析运用于新闻报道的前提和基础,但数据挖掘的源头和所得数据的质量是否值得信赖,尚需要斟酌。

  2.数据解读与建构的困难

  数据分析需要科学的方法,数据挖掘的源头和所得数据的质量是传统媒体制作大数据新闻报道需要考虑的外在因素。而从内在因素来看,获取庞大数据后,对数据的处理和分析过程同样重要。建立运算模型、分析数据,而后抽丝剥茧地总结客观规律或现象,得出结论前的每一步都要十分谨慎。比如说,在某大数据新闻节目的一次报道中,主持人介绍了这样一组调查数据:春节期间,在互联网搜索“相亲”一词的人中占78%的是男性,其中20岁~39岁的男性占79%的比例。根据这组数据,节目得出结论:这个年龄段的人群“可能正在路上,心里盘算着怎么躲过父母安排的相亲呢”。笔者认为,这个结论的推导并不是建立在一种科学的态度和方法之上,并非用“数据说话”,而是报道者根据数据进行的主观臆断。搜索者的年龄只能说明一方面问题,同一区间年龄的个体不同、背景不同、价值观等情况不同,不能用一种或偶尔的搜索行为说明某种不确定的事实。大数据通常只能揭示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性,但相关并不等于绝对的因果关系,因此,这样的大数据新闻报道较难产生说服力。

  除此之外,大数据技术还存在个人数据隐私与公开的矛盾、资本与权力的限制等问题。不过,即使大数据新闻报道的理论和实践探索都处在“正在进行时”,仍然会不可避免地影响着传统媒体的新闻报道理念和实践革新。无论是在传统经济类新闻报道中兴起的“数据新闻”,还是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手段发挥数据在新闻报道中的价值,都说明大数据技术为新闻报道革新带来了更多的空间和方向。

  (作者为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 马伟平 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李思琪)


编辑:巷议君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心灵感应可实现 苏宁大数据画像构建“虚拟人格” 下一篇:数据 | 提到渭南旅游,你能想到啥?

表达看法
网站地图